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
龙泉校区: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滇ICP备100011043号
电话:0871-65843058
学校简介
昆明文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2005年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昆明文理学院。
学校杨林和龙泉两校区占地约12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1亿元,图书馆纸质电子藏书200多万册,校外实习基地175个,实现“智慧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目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部),开设3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文、管、教育、艺术七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
01 党建铸魂 成果丰硕
学校党建工作实施“1256”战略,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围绕“五个基本”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一融双高”和高水平治理的实现路径。学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获批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2项。此外,学校获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是全省同类高校唯一殊荣。
02 立德树人 质量为先
学校围绕德育目标和“三忠于、三热爱”办学理念,依托体育、美育和学科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师生互动性的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国际视野培养、在线教育、终身学习等六类课堂。自2000年建校以来,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50000余名合格人才,有力地服务了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企合作 挂牌实习基地
学以致用 理论实践并重
访企拓岗 拓展学生高质量就业
校内建有 STUDIO 和“文理创业梦工场”创业平台,先后获得“云南省创业平台”“昆明市众创空间”称号。学校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46项,“优秀组织奖”4项。
学校连续多年在云南省教育厅年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一等奖”。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学生人数1100 余人。学校连续三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优秀西部计划项目办”。
我校参赛团队在云南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荣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6项
03 国际交流 特色鲜明
学校开设有英语、泰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等专业,并为学生提供朝鲜语、德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等多个语种选修。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中方合作单位,学校与亚太地区、欧洲、非洲、美洲等11个国家的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深度合作的教育文化联合体,与西班牙、韩国、日本、泰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及国外33所高校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毕业生依托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就业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同时积极投身著名央企、国企单位服务国家战略和当地发展。学校成立“一带一路”沿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是云南省内第一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并成立研究机构的民办高校。2024年,学校被选为云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民办高校专家委员会会长单位。
04 成绩斐然 口碑载道
学校坚持“文理并蓄、中外交融”的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为把学校办成“现代高水平创新型大学”而奋斗。学校扎根红土高原办大学,在学校董事会和党政班子的齐心协力下,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教育优秀院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先进集体”“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平安学校”“5A级优秀社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5年位列艾瑞深研究院校友会网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第14名。
体育学院成立于2011年,现有在校学生1059余人。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为重点,致力于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及专业核心能力,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征、适应体育教育事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专业教学及训练场地设施完善,拥有室内多功能标准体育训练馆1个(包括篮球场2个、排球场3个、网球场1个、羽毛球场9个、体操房1间、舞蹈训练房2间、武术训练馆1间、健身气功训练场1个、瑜伽训练房1间,健身房1间,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室外标准田径场2个,室外足球场1个、室外篮球场13个、室外排球场7个、室外网球场2个、乒乓球室1间,大型健身广场1个,智慧风雨球馆1座。拥有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体育心理实验、康复保健实验室、体质健康测试室和体能中心等相关实验室;拥有智能语音实训室、三笔字实训室、微格教学实训室等师范生技能教学和练习场所,签约教育实习基地27家。
体育馆 运动解剖实验室
运动解剖实验室 体育专业图书室
远程教学观摩室 师范生技能实训地
体育学院佳绩
体育教育专业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宗旨。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常规专业队,还发展了健身气功、体育舞蹈、瑜伽、啦啦操和传统武术等特色项目代表队。各队伍斩获奖项丰富,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获得校外比赛共计500余次奖项,皆为厅级以上。其中金牌63枚(国家级3枚),银牌42枚(国家级3枚),44枚铜牌(国家级4枚)。
体育类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师范类)
专业涵盖的方向
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校园足球人才)
1、发展沿革
体育教育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云南省民办高校中设置最早的体育学类专业,也是体育系下设的唯一专业,2013年,体育系更名为体育学院,2016年,专业被学校列为校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2019年,正式立项成为校级一流专业。在2022年的云南省第四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体育教育专业评价等级为C-,达到了国内平均水平。2024年10月,体育教育专业接受了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组入校考察,并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健美操队 健身气功队
篮球队 排球队
五人制足球队 十一人制足球队
羽毛球队 乒乓球队
2、师资队伍
体育教育专业现有在校生1059人,专任教师6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高职称占比64%。教师队伍中,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2人,云南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高职专业专业综合评价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6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7人,一级运动员4人,二级运动员11人。
体育学院部分名师
杨世红,中共党员,教授,现任昆明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与训练管理,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务等方面工作,承担体育学院《田径》课程教学工作。
赵 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运动员、田径国家级裁判。现任昆明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院长。在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体育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课题3项,主编及参编教材7部,发明国家专利5项。
张予云,教授,国家二级体操运动员,体操国家级裁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现任昆明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教学督导。
张群力,足球国家一级裁判员。现任体育学院督导。撰写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同时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1部。
3、办学成效
近年来,体育学院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其中教育行业就业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毕业五年以上的学生已逐步成长为行业骨干力量:超过40人晋升为体育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或学校中层管理人员,20余人从体育骨干教师岗位成长为校长、副校长等管理人才。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大批优秀代表,包括:获评州(市)级、县(区)级骨干教师称号者;受聘为州(市)级体育教研组成员及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官;荣获州(市)级党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者;在各级教学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的优胜者。
优秀毕业生代表
体育教育专业 唐一廷
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
体育教育专业 王川福
木山乡民族学校教师
4、优势特色
创新团队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2020年开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为主。经过4年培育,师生现共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57项,其中12项为学生所发明,有4项专利已转化成产品,成果已在多所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及竞赛中得到应用,且覆盖面在逐渐扩展。专业还立项体育科技创新团队重大项目1项,编写《体育创新学概论》教材1本。
公益助学
教育情怀是教师的基本素养,除课程的支撑外,学院还关注体育师范生在第二课堂上的从教信念养成。因此,推进公益助学,成了专业有力的助推器,近三年,学院组织公益助学活动8次,学生的从教信念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并受到了社会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一致好评。
社会实践
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心。为此,学院积极搭建各类社会实践平台,仅2023年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达11次,参与人数近500余人次。2024年9月下旬,我院560余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了昆明半程马拉松的志愿者工作。
校企合作
学院现有校企合作单位9家,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了地方社会的发展,还反哺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运动竞赛,并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实习实践平台。如通过与昆明市体育科研所合作,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连续两年被抽调担任云南省和陕西省体育高考电子裁判员,并同时将我院发明的2项专利产品应用到体育高考裁判实践中。
录取规则
凡符合普通高等院校报考条件,具有相关专业技能,身体健康者均可报考。
体育类考生,除文化成绩外,专业成绩认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专业统考成绩,并按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规定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如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未做明确规定时,录取时实行文化成绩上线,按专业成绩的高低择优录取。
体检标准执行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高考外语语种不限,入学后大学外语教学语种可以选择英语、日语、韩语、泰语等语种。
凡被我校录取的新生,可享受国家生源地贷款政策及其他助学贷款政策。
招生计划
2025年昆明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招生计划数300人,学费21000元/年。
备注:以上内容以2025年各省区计划公布版为准。
联系方式
本简章若与国家法律、法规或上级有关政策相悖时,以国家法律、法规或上级有关政策为准。若发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本学校愿承担相关责任。